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 : 2022-07-07 人浏览
引入
人固有一死,死亡既被认为是人类绝对的平等,又是社会阶级不平等的鲜明证据。如何对待死亡不仅是血缘宗族情感的表达,也映射出社会对生命观念的思考。
关于“祭之以礼”的孝道精神,中国有着一系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而死亡又是恒久严肃的话题。因此,即使城市化进程飞速加快,火葬逐步取代土葬,但隆重的殡葬、扫墓等仪式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年轻人的基因中,一些商业化的殡葬仪式与暴利的“白色经济”也逐渐出现。如今疫情复发,“线上祭扫”、“代客祭扫”等互联网殡葬形式出现。监管殡葬业的公共政策需要重新评估并思考:如何以现代化的方式解决所有居民去世后的丧葬需求和传统土葬造成的环境问题?如何平衡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商业化?殡葬业牟取暴利的乱象如何治理?笔者尝试整理信息,引出讨论。
2、历史文献中的殡葬仪式
葬礼仪式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死者身上或尸体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生者常见的丧葬仪式之一,目的是给死者注入新鲜血液,使其重生。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儒家最重视的“三年丧葬”丧葬仪式,并明显朝着庄严的方向发展。唐宋时期,统治阶级十分重视丧葬,丧葬仪式多达66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特点是长祭、繁文缛节、奢侈和等级森严。繁复的礼仪必然导致铺张浪费,达到了显贵和显贵家族炫耀和满足虚荣的目的;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它已成为一种极其沉重的负担,造成了生者负债累累的不幸局面。
二、传统丧葬引发的环境问题
来源:公共policy参与,作者:左树亭,原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