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怎样开展无烟无焰的文明祭扫?全国首个《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中……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 : 2021-12-30 人浏览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特别报道  “现在锡箔、纸钱都不让烧了,我来墓园祭扫还能做些什么?”近年来,很多上海市民在墓园祭扫时发出这样的疑问。自上海推行“无烟墓园”和“无焰墓园”建设以来,墓园安全、环保进一步加强,但市民亟需一套更加文明、安全的替代性祭扫方式。
 
     日前,由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研究起草的《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破解市民“如何文明祭扫”的问题,提供一套既符合文化传统又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合乎相关政策法规的祭扫模式。市民可在2022年2月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和信函两种方式反馈意见。
 
     作为全国首个殡葬礼仪相关指引,这是上海市在推进殡葬改革、引领移风易俗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也是回应市民祭扫需求、传承优秀殡葬文化、构建现代殡葬文明的重要举措。《指引》解释了什么是祭扫礼仪,系统回答了如何选择祭扫时间、祭品、祭扫方式,撰写祭文等,并对工作人员服务内容作出说明。
 
     《指引》主体部分由“基本理念”“祭扫时间”“常用祭品”“市民祭扫礼仪指引”“工作人员服务指引”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本理念”,结合传统礼仪文化和上海殡葬改革发展实际,倡导文明祭扫践行“敬、静、净、雅”四项基本理念,即内心诚敬、氛围安静、环境洁净、仪式隽雅。第二部分“祭扫时间”,列举了“季节之祭”“纪念日祭”“民俗节祭”三类祭扫时点,为市民分时、错峰祭扫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第三部分“常用祭品”,提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鲜花蔬果等洁净而含有生机活力、气味馨香的祭品,阐述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第四部分“市民祭扫礼仪指引”及第五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指引”,分别针对祭扫市民和墓园工作人员梳理了祭扫活动的基本仪式流程,并引入社会工作用于心理疏导等,为完成高质量祭扫提供基本依据。
 
     《指引》显著特征之一是灵活性。《指引》更多是“推荐”和“建议”,并非规范性要求,市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自主选择。比如,祭扫时间不必强求传统的祭祀时节,集中在清明节或冬至日,可以按照个人工作和生活节奏,选择逝者忌日、诞辰等特殊时间,或立春、除夕、正月初一、中元节(七月半)、下元节(十月十五)等民俗节日;选用祭品时,亦不必刻意强求珍稀名贵的鲜花蔬果,内含丰富文化意蕴均可寄情。
 
     其次是专业性。《指引》严格依据《宪法》、《民法典》、《殡葬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查阅梳理《仪礼》《周礼》《礼记》《朱子家礼》等经典文献,特别考虑了上海当前的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祭扫习惯、思想观念等实际情况。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平衡好“破”与“立”、“简”与“繁”的关系,让更多优秀传统丧葬文化得到彰显和继承,避免祭扫礼仪流于形式、走过场。
 
     此外,《指引》有以下三方面创新。一是形式创新,变硬性约束为柔性引导,“无烟”并非无情、“无焰”不是无礼,倡导市民更加注重祭扫的精神文化传承;二是理念创新,反对传统祭扫礼仪中大肆操办、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消极元素,倡导适度祭扫、错时祭扫、绿色祭扫、文明祭扫等现代殡葬理念;三是文化创新,对传统祭扫礼仪进行创造性转化,融合家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文化教育等文化功能,鼓励生者传承逝者的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努力奋斗、贡献社会。
 
     ▲上海教育电视台于2021年12月21日(农历冬至)在滨海古园的采访视频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供稿)
 
     为进一步满足市民礼仪祭扫的需求,推进殡葬礼俗改革,以礼化俗,移风易俗,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上海开放大学和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研究起草了《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sfa_021@sina.cn请在邮件标题注明“《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修改意见”。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2100号B栋4楼,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邮编200093,请在信封上注明“《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修改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2月5日。
 
 
     附件1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
 
     附件2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
 
     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
 
     2021年12月21日


 
     附件1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
 
     (征求意见稿)
 
 
 
凡   例
 
     一、本指引主要为人民群众祭扫活动提供礼仪参考,满足市民文明祭扫需要。
 
     二、本指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三、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法律依据,以国家和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等为政策依据。
 
     四、本指引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殡葬文化,对传统祭扫礼仪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倡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提倡以祭扫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文化教育、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
 
     五、本指引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为导向,移风易俗,倡导根据家庭之物力,量力而行开展祭扫活动,重心不重物,适度祭扫、错时祭扫、绿色祭扫、文明祭扫。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礼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指引根据“凡例”所定原则,结合当前上海殡葬事业发展实际,倡导文明祭扫践行如下理念。
 
     一、敬
 
     内心诚敬。集中精神,收束心志,深情追忆亲人的音容笑貌、先进事迹、高尚志趣、良好品德,感念亲人恩泽,传承优良家风,以恭敬虔诚之心,表达思慕怀念之情。
 
     二、静
 
     氛围安静。不大声喧哗,不发出杂响,营造严肃庄重的祭扫氛围。沉声静气,满怀诚敬之情进入平静心境,实现与亲人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完成心灵陶冶净化。
 
     三、净
 
     环境洁净。墓园是逝者安息之地,通过擦拭墓碑、清洁墓周、敬献洁净祭品,让诚敬之心在自然、清洁的环境中充分释放。参加祭扫活动亦应洁净身体、端庄服饰,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四、雅
 
     仪式隽雅。祭扫活动应合乎社会规范,体现先进文化内涵。祭品陈设雅致,祭扫氛围清雅,以雅礼致祭逝者,注重精神传承,体现高尚志趣,弘扬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
 
 
第二部分  祭扫时间
 
     传统祭祀礼仪中,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其对象和场景也有较大差异。为推动优秀传统祭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指引倡导“分时祭扫”“错峰祭扫”。在时间上,不拘于时,一年四季、纪念之日、民俗节日均可祭扫;形式上,不拘于俗,无论是家祭、网祭,亦或是代祭、墓祭,均可寄托;观念上,不拘于物,鲜花蔬果,均可寄情。
 
     一、季节之祭
 
     (一)四时仲月之祭
 
     四时仲月之祭,即每年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等仲月开展祭扫活动。随季节变化,在感受春夏秋冬、自然界荣枯变化之时思考代际更新的终极问题,因时而感,因时而祭,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体现。
 
     (二)立春之祭
 
     立春是四季之首,是万物萌发之始。立春之祭,由天而人,既有感念故人之意,也有融通天时和人伦的考量。
 
     (三)季秋之祭
 
     秋季时节,万物收获,感时追慕,有奉献收获之祭。
 
     (四)冬至之祭
 
     冬至作为时年八节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初祖的传统。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大地开始焕发生机。 
 
     二、纪念日祭
 
     国人自古就有忌日祭扫的传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当下,除了忌日外,生日等与逝者有特殊关联的纪念日,也可开展追思缅怀的祭扫活动。
 
     三、民俗节祭
 
     除夕、正月初一、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下元节(十月十五)、重阳节等节日均可举行祭扫。
 
 
 
第三部分  常用祭品
 
     在祭扫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洁净而含有生机活力、气味馨香的祭品,这些物品作为祭扫活动的必备要素,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也能较好体现生者对逝者的敬意。
 
     一、鲜花选用
 
     推荐鲜花作为祭扫的祭品,祭祀所用鲜花可为已逝之人生前喜欢的花或具有美好寓意的花。花色宜素雅,不宜鲜艳。 
 
     常见的具有美好寓意的鲜花有:黄菊花(思念、洁净);白菊花(高尚、哀悼、真诚);白百合(尊重长辈);马蹄莲(吉祥如意);蓬莱松、唐菖蒲(坚毅);文竹(永恒);柳枝(悲伤、哀悼);千日草(不朽);柏枝(哀悼);三轮草、满天星(想念);三色堇(思念)。
 
     二、祭品选用
 
     可以适量选用当季蔬果或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作为祭品,如面塑、青团,清水、茶水等。
 
     本指引倡导节约粮食、保护环境,食物类祭品应适量选用,表达敬意即可,祭扫结束后可分享祭品或带离墓园,保证故人安息之地的干净整洁。 
 
 
 
第四部分  市民祭扫礼仪指引
 
     祭扫是凝聚亲情、加强家庭建设、传承优良家风的大事,应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事中文明有序开展、事后重视总结存档,市民可参照如下指引开展祭扫活动。
 
     一、祭扫准备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祭扫活动应作周全的物资、心理等方面准备工作,在活动正式开展前一至两天,建议做如下准备。
 
     1.置办物品。准备祭品,如鲜花、时蔬瓜果(参见第三部分)。
 
     2.预约祭扫。提前一至两天,通过微信客户端或电话预约祭扫活动。
 
     3.准备服装。准备祭扫活动穿着的服装,以素色服装为宜。
 
     4.推荐主祭。可召开家庭会议,民主讨论祭扫事宜,推举1-2位主祭。主祭人将负责主持祭礼、敬花,撰写和诵读祭文等工作。
 
     5.调整身心。应洁净身体,注意休息,避免焦虑,使自身处于宁静放松的心理状态之中。
 
     二、祭扫礼仪篇
 
     市民可根据逝者生前喜好以及个人和家庭实际,策划个性化的祭扫礼仪,也可参照如下流程开展祭扫。
 
     (一)祭礼开始。主祭就位,全体肃静,祭礼按程序开始。
 
     【解释】《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对逝者生前的尊重,在他逝去后以哀伤作为表达。“荣”源于逝者生前在各种社会网络中得到的肯定,所以需要主祭、亲朋的参与,以示尊重。
 
     (二)擦拭墓碑。主祭净手,佩戴手套,以湿毛巾、湿巾等物擦拭墓碑。
 
     【解释】拜祭墓碑代表着以家教为内容的精神传承,擦拭墓碑是为了让先辈的名讳显露出来。
 
     (三)敬献祭品。主祭再次净手,依次敬献祭品。
 
     (四)诵读祭文。主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诵读祭文,祭文中可回顾逝者事迹、品德、成就等。
 
     【解释】追忆先人,传承家风,让后辈在耳濡目染中,砥砺精神,养成良好家风。
 
     (五)全体行礼。行礼后(推荐行鞠躬礼),众人可以分别与逝者讲话。
 
     【解释】汇报个人、家庭生活。
 
     (六)撤祭分享。奉献完毕,撤下祭品或分享或带离墓园
 
     【解释】分享祭品寓意接受先人赐福、分享福气。
 
     (七)清洁墓碑。以湿巾再次清洁墓碑。
 
     【解释】表示新周期的开始。
 
     (八)祭礼结束。
 
     三、祭扫后续篇
 
     每次祭扫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也是一次家庭建设的实践,建议保存相关文件,保存美好记忆。
 
     (一)留存纪念。制作纪念文件,可包含照片、影像、文章等。
 
     (二)整理归档。完成家教记录,存入家庭档案。
 
 
 
第五部分  工作人员服务指引
 
     祭扫活动中,如市民需要工作人员协助,墓园工作人员可参考如下指引。
 
     一、服务原则
 
     (一)依法依规、安全至上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对祭扫活动做出的各项规定,坚持“生命至上、安全至上”原则,为市民提供祭扫服务保障和安全保障。
 
     (二)满足需求、坚守专业
 
     秉持行业伦理,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保持职业敏感与自我觉察,调整个人身心状态,有组织地配合相关部门,力所能及地为有需求的丧亲家属提供专业服务,彰显殡葬服务的人文关怀。
 
     二、服务伦理
 
     (一)同理心
 
     同理心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为了更真切地了解对方感受和洞察对方需求,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情绪、想法和立场。基于同理心,工作人员要深入理解市民需求,为市民提供完备的服务系统、便捷的服务流程、富有人文关怀的服务礼仪、适度适宜的服务氛围、准确有效的信息及功能意义兼备的产品等。加强与市民的有效沟通,减少因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矛盾。
 
     (二)真诚
 
     本着“服务至上、市民至上”的原则,真心实意服务,坦诚沟通交流。当市民提出的要求明显超出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条件时,应当明确告知,并设法转介给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与组织。不向市民做绝对的承诺。
 
     (三)保密
 
     充分保障服务对象隐私权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伦理基础,不过度获取市民资料。不披露、泄露市民个人隐私。依法依规确实需要披露的信息,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及相应程序办理。
 
     三、服务内容
 
     (一)祭扫前
 
     1.政策解读。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祭扫方面的相关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
 
     2.了解需求。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互动调研,了解人们对祭扫服务的需求。
 
     3.信息咨询。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祭扫相关的信息咨询。
 
     4.营造氛围。打造干净整洁的祭扫服务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祭扫文化宣传活动,提供必要的祭扫文化展示空间,为现场参与者提供抒发情感的场所和渠道。
 
     5.准备工作。为给市民创造良好祭扫服务体验,可根据实际做相应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根据实际,适配礼仪人员、辅助人员、保洁保安人员、医疗急救人员等工作人员,提前开展专业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机协调的工作人员结构。
 
     (2)物资准备。筹备市民祭扫所需的鲜花、祭品、礼仪服务设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等物资。
 
     (3)服务准备。可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文明祭扫服务,满足市民祭扫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场所准备。开设防疫、急救医疗、礼仪活动、赏花踏青等场所,做好设备设施和人员保障。
 
     6.接受预约祭扫。为本单位建立便捷的预约系统供市民开展祭扫预约,应满足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需求,应该告知预约需要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二)祭扫中
 
     1.网上祭扫服务。开发建设本单位网上祭扫服务平台,为无法到现场祭扫的市民提供网上祭扫服务。
 
     2.代祭服务。公墓可提供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基本服务以及拍照留档等服务,如有其他的服务要求可与公墓另行商定。有条件的公墓还可以提供直播代表祭扫服务,市民可收看墓区直播的祭扫整个过程。
 
     3.现场祭扫司仪服务。
 
     有条件的墓园可以推出祭扫礼仪服务,可参考如下流程。
 
     ①祭礼开始。主祭就位,家属亲朋保持肃静。
 
     【解释】《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对逝者生前的尊重,在他逝去后以哀伤作为表达。“荣”源于逝者生前在各种社会网络中得到的肯定,所以需要主祭、家属、亲朋的参与,以示隆重。
 
     ②擦拭墓碑。主祭净手,佩戴手套,擦拭墓碑。
 
     【解释】拜祭墓碑代表着以家教、家风为内容的精神传承,擦拭墓碑是为了让先辈的名讳显露出来。
 
     ③敬献祭品。主祭引导家属和亲朋依次敬献祭品。
 
     主祭敬读祭文,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解释】追忆先人,传承家风,让后辈在耳濡目染中,砥砺精神,养成良好家风。
 
     ④全体行礼(推荐行鞠躬礼)。引导家属分享自身情况。
 
     【解释】汇报个人、家庭生活。
 
     ⑤撤祭分享。奉献完毕,撤下祭品,引导市民分享或带离墓园
 
     【解释】分享祭品寓意接受赐福,分享福气。
 
     ⑥清洁墓碑。
 
     【解释】表示新周期的开始。
 
     ⑦宣告祭礼结束。
 
     ⑧后续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属提供情绪宣泄、心理疏导、认知调整等支持性服务(见下表)。
 
     (三)祭扫后
 
     1.总结复盘。祭扫高峰期结束后,立即进行总结复盘,汲取经验,查缺补漏,仔细检查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次祭扫打好基础。
 
     2.及时转介。对现场祭扫中情绪波动异常者,应及时对接相关专业资源,做好后续的情绪支持服务。
 
     3.绘制用户体验地图。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绘制用户体验地图,探察家属在现有服务系统和全流程中的所有重要情境及其中的任务、行为、情绪、繁忙程度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分析祭扫服务全过程中以家属为核心的各相关关系及诉求,便于对症下药,提供更为精细到位的“一站式”祭扫服务。
 
 
     附录
 
祭文写作参考
 
     一、祭文的基本要素
 
     祭文一般都有以下五个要素:
 
     (一)祭祀对象,即受祭者
 
     祭祀活动必须首先明确祭祀对象,这也是开展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先决条件。祭祀对象可以在正文的开头及早指出。
 
     (二)祭祀人,即谁来进行祭祀
 
     祭祀人可能是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也可能是参与者之一。祭祀人的身份决定了他(她)与祭祀对象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祭文写作的称谓、情感的基调及其他写作的种种具体要求。
 
     (三)祭祀活动的时间、地点
 
     时间应指明某年某月某日,地点应指明落葬的墓园或苑区。如果现代节地葬或葬式创新,没有墓地,则可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如说“致祭于某某广场”“某某楼前”等等。
 
     (四)祭祀礼品或称祭祀物品
 
     祭祀是礼仪活动,祭品即视为礼品,奉上祭品以示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祭文中对祭品的提法十分简单扼要,但应提及。祭文中提到祭品,则表示礼到、心意到、敬意到。
 
     (五)对逝者的称颂及表达哀伤缅怀之情
 
     这是祭文的重要元素,关乎祭文的质量。祭文能否传承逝者的人生文化,亦在于此。我国历代优秀的祭文,无不在其内容表达上有显著特色,往往情真意切,涵丰蕴深。
 
     二、如何写作祭文
 
     祭文写作,按照不同的祭扫场合,以及时间、地点和诵读者的不同,祭文的词语随之有所调整。以祭扫祭文为例,诵读者是逝者的后辈亲属,则撰写时,一开始应交代祭祀活动的基本要素,即表明祭祀的时间、地点、祭祀对象。至于供奉的果品、饮料及有关祭品可在祭文适当位置表白。这些文字,只需交代明白,不需渲染,一般仅用一两句即可。如:“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儿子(女儿)偕某某,携某某,来某某墓园,举行祭扫仪式,愿先考(父)某某氏某某精神永存,垂范百世。”然后,直接进行祭文的下一步陈述。其内容为:
 
     一是向受祭者表达感恩、称颂赞誉。
 
     二是表达哀伤、缅怀之情。
 
     三是报告家庭和家人的成就,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计划。
 
     四是结束祭文。古人常用“尚飨”等词语,现在也可改用“愿您安息”“愿您精神永存”“我们永远怀念您”等表达方式。
 
     这四条写作提纲仅作参考,祭文千变万化,无一雷同,理应突出重点、亮点,不必面面俱到。写祭文是与逝者的对话。真情所致,必能妙笔生花,不必刻意于文辞修饰。这是写好祭文的成功秘诀。
 
     祭文的情感表达因人而异,不必因袭他人。写作现代祭文时,人们喜欢用口语化文字撰写,也有不少人追求古风遗韵,用带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表达,如四言体、五言体、七言体韵文等。我国每年清明节在黄陵县对人文初祖黄帝的祭拜活动,其祭文便是延续诗经的四字韵文,数十年不变。在钟鼓笙箫齐鸣合奏的配合下,节律协调地诵读祭文,给人以非同一般的感受。满满的古典风雅,彰显的是高规格的礼仪内涵。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
 
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
 
 
 
 
 
 
 
附件2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祭扫礼仪是人们关于祭扫活动的一套意义系统和行为规范,是规范祭扫活动秩序、传导社会价值取向、创新殡葬治理方式的重要手段。2019年,民政部在对“关于建立现代殡葬礼仪体系,在生命终端实践社会情感治理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殡葬礼仪基本指引”。2021年,《上海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亦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发展殡葬科技和殡葬文化”等有关要求。此次编制《上海文明祭扫礼仪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是回应市民祭扫需求、传承优秀殡葬文化、构建现代殡葬文明的重要举措。
 
     一是回应市民对“逝有礼祭”的文化需求。上海殡葬行业大力推行“无烟墓园”和“无焰墓园”建设以来,取得良好成效。但也有市民追问“该怎样祭扫”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少一套更加文明和安全的替代性祭扫礼仪方案。制订《指引》,实际上是殡葬治理由“堵”到“疏”进而走向“引”的一项必要举措。
 
     二是回溯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传统殡葬礼仪中“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数千年来教化天下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家庭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在提振文化自信、强化城市软实力的今天,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为基础编制《指引》,可以为现代殡葬活动找到历史的文化根基,引导市民通过慎终追远实现精神传承、生命超越。
 
     三是回答新时代殡葬“文明载体”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殡葬是守护生命最后一程的文化事业、文明事业,体现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人文关怀。殡葬如何成为“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激励后代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这实际上是殡葬行业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此次编制《指引》,就是上海对殡葬事业如何更好发挥砥砺后人、贡献社会这一社会功能作出的初步探索。
 
 
 
     二、编制依据
 
     (一)国内有关殡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殡葬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确立祭扫活动安全、环保、秩序、节约的基本要求,抵制封建迷信、排斥非法组织,倡导符合法律法规规范的公序良俗。
 
     (二)中国历史上规范殡葬活动的礼仪文本。依据《仪礼》《周礼》《礼记》《朱子家礼》等经典文献,《指引》将祭扫礼仪的基本原则明确为“敬、静、净、雅”四项。“敬”强调内心诚敬,以恭敬之心开展祭祀活动。“静”强调氛围宁静,不大声喧哗,营造严肃庄重的祭扫场景。“净”强调环境洁净,保证逝者安息之地的干净整洁。“雅”强调仪式隽雅,祭品、祭器、陈设清新雅致,整个祭扫场景呈现清亮素雅的格调。
 
 
 
     三、编制原则
 
     在编制《指引》过程中,除注意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一般性原则外,还特别突出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祭扫礼仪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指引》根据上海当前的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祭扫习惯、思想观念等实际情况,对中国传统祭扫礼仪的时间、场地、对象、仪式、祭品等内容均进行了适当转化,使之更适应当下社会需要。
 
     (二)引领性原则。《指引》注意彰显家国情怀、传承家风等价值导向,保留了传统祭礼中“慎终追远、追念先人”的文化价值,融合了现代社会“化家为国、砥砺后人”的精神价值,彰显了“绿色祭扫、文明祭扫”的社会价值,引领市民转变祭扫习俗,错时祭扫、适度祭扫、无烟祭扫。
 
     (三)开放性原则。《指引》提供的祭扫礼仪,均为“推荐”和“参考”,并非规范性要求,市民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实践。在时间上,不拘于时,一年四季、纪念之日、民俗节日均可祭扫;形式上,不拘于俗,无论是家祭、网祭,亦或是代祭、墓祭,均可寄托;观念上,不拘于物,不论鲜花蔬果,均可寄情。
 
 
 
     四、编制路径
 
     秉持祭礼尽可能简单、庄重、肃穆的要求,明确了“删”“简”“添”“转”四条《指引》编制路径。
 
     一是“删”。删除了传统殡葬礼仪文化中封建迷信、等级森严、奢侈浪费的内容,如僧道诵经、烧纸化钱、三牲祭品等,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有关政策规定。
 
     二是“简”。对传统殡葬礼仪文化中过度繁复、过度操办的仪式程序进行大幅简化。仪式上,将《朱子家礼》等文本中的仪式流程简化为8项。次数上,将传统祭礼中“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时享”等多种祭祀活动整合为“季节之祭”“纪念日祭”“民俗节祭”三类,并建议市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错时祭扫。
 
     三是“添”。增添了代客祭扫、直播祭扫、网上祭扫等现代性的祭扫礼仪服务,用现代性的祭扫方式突破时空局限,回应人们的祭扫需要。此外,《指引》还引入了社会工作的有关方法和理念,帮助殡葬单位提高殡葬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认知调整等附加服务。
 
     四是“转”。礼仪本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朝代对祭礼均有损益。此次编制的《指引》,在充分保留传统殡葬礼仪中尊重生命、团结家族、激励后人等精神理念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进行了现代性转化,使之更加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和适应上海市民的心理需求。比如,从上海家庭结构和祭扫习惯的实际出发,将部分传统的祠堂祭礼融入墓祭礼中、将主祭人的产生方式从家族长辈担任转变为民主推选产生。
 
 
 
     五、内容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家属、亲朋举行的家祭、墓祭等祭扫活动,也适用于公墓服务单位人员为丧家提供礼仪祭扫服务。
 
     (二)主要内容
 
     《指引》由“凡例”“基本理念”“祭扫时间”“常用祭品”“市民祭扫礼仪指引”“工作人员服务指引”和“附录”七个部分构成。
 
     1.凡例:对编制《指引》的编制目标、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价值导向进行了说明。
 
     2.基本理念:对祭扫礼仪“敬”“静”“净”“雅”四项原则进行了阐述。
 
     3.祭扫时间:根据错时祭扫、分时祭扫的要求,梳理了可供市民祭扫的时点。
 
     4.常用祭品:根据绿色祭扫、文明祭扫的要求,梳理了市民祭扫时可以选用的常见祭品。
 
     5.市民祭扫礼仪指引:面向祭扫市民群众,对祭扫理念、祭礼安排进行了说明。
 
     6.工作人员服务指引:面向公墓单位服务人员,对祭扫活动中的服务原则、服务伦理、服务内容进行了说明。
 
     7.附录:整理了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方法,供祭扫市民参考。
 
广告
网络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