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 : 2022-03-21 人浏览
特别提示:本站所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墓园前台咨询为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说起清明时节,孤身在外的游子心情多少会有一些凄迷哀伤,因为这是祭拜先人,家人团聚的日子。
其实在我国古代,清明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或者一起上坟祭扫,拜祭先人,或者是结伴同行,踏春赏玩。
如今,这个传统的节日代代传承了下来,但人们已完全把清明节当成了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早已没有了结伴出外赏玩的心情。
而在清明节祭扫的时刻,其实也有一些忌讳,自古就有“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矩。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又蕴含什么样的道理呢?
一、清明节的溯源
相传,我国传统的清明扫墓开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孟子·齐人篇》记载:有一个齐国人因为家贫,经常食不果腹,会去偷食清明节日扫墓的祭品。由此可见,在当时用祭品去祭祀祖先的社会风气已经非常浓厚。
当然,从中国的许多词语中,也可以知道国人心里有注重宗亲族群的观念。比如“叶落归根”“故土难离”等等之类的话。
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当时已是朝廷高官的御史大人严氏每到清明节,都会千里迢迢“还归东海扫墓地”,离京祭扫祖坟。
而到了唐代,唐玄宗直接把原本之前没有规范的墓祭纳入节日,颁布政策规定“清明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渐渐地,扫墓这一项人们自发行为活动,被视作为返本追宗的仪节,最后相沿成习,成了朝廷官方文书的形式规定。
众所皆知,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巅峰时刻,众多的文人墨客,对于清明节也不吝笔墨,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
比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的《寒食》写“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等等,都集中反映了当时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景况。
到了明清时期,几乎也完全承接了前朝的旧制,此时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旧盛行。
21世纪之后,清明节更是首批被纳入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被正式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既符合社会价值观,也比较注重人们祭思先人的当前生活愿望,成为了我国非常重大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二、“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原因
既然是祭祖扫墓的活动,这就必然牵扯到同种、同族、宗亲成员之间的团结程度。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聚族同居,属于社会性群体的行为。但是到了清明节时,难免有些人家因为事情忙,当天脱不开身前往祭拜扫墓。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前去扫墓共同祖先时,时间先后顺序不一样,自然就出现了“一家坟烧两次纸”的情况,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在外人看来,这整个家族成员是不团结的,有时也很容易产生矛盾或者说激化矛盾。
因此,为了杜绝上述这种特别情况的发生,如果是非特殊情况,必须家族成员一起当天共同去祭拜祖先,这才有了“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矩,这既是共同的集体约定,同时也是家族团结一心,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的责任担当。
由此可见,这既是宗族成员之间祭拜先祖的日子,也是相互熟络,缅怀先祖,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
毕竟人人不可能全部都能做到遗世独立,或者说索群独居,像在这样一个大家团聚的大日子里,无疑让那些有血脉亲情的人们有了共同追思悼念的短暂时光。
当然,如今的人们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明,既不要把“一家坟烧两次纸”的旧形式当作是落后的封建观念,一味的强求人们必须集体参与。
由于工作原因或者遭遇意外的情况发生时,也可以适当地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祭祖扫墓,没必要一定按照规矩办事。
三、道理和正确态度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集体活动还是比较适用的,有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味的特立独行,只会导致自己最后被大家孤立或者被排斥,尤其是如果被宗亲血族的成员无法接受,确实个中缘由值得反思。
由于我国广大地区对于清明节的习俗各不相同,所以,前往扫墓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通常来说,清明祭扫仪式本应自己亲自到墓地上去参加,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或者其他的条件也会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有的地区或者地方,会在祠堂以及祖屋供案,摆上水饺、糍粑、糕点、水果等贡品烧香秉烛的。
也有全家按照尊老有序行礼一起鞠躬,进行跪拜仪式的,也有亲到现场修整坟墓,象征性地在坟头填土,压上纸钱的,让他人能看到此人尚有后人的。
通常来说,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还是以缅怀追思为主。随着新时代社会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开始流行网上扫墓。
也就是说,有些网站上为逝者创建虚拟墓地,然后在逝者进行行礼等方式扫墓祭拜,是比较流行的“绿色扫墓”方式。
其实,无论是何种扫墓方式,对于这种祭祖的传统仪式,并不是在有些人看来,纯粹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而应当看成是一种具备精神信仰,以及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特殊行动。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要到何处去,要到何处去,无疑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结论
综上所述,清明节“一家坟不烧两家纸”的规矩其实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强调人们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美好愿望,不必为了所谓规矩就裹足不前,但如果自己可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还是遵守这样共同的约定为好。
无论是传统习俗还是所谓仪式,它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内涵和道理存在,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刀切或者采取漠视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相信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大家也会更理性地对待这类问题。
人类所有的活动一定追根溯源的话,其实都是在面对大自然的残酷生存环境下,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一代代如此总结和传承下来,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依然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1133231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1 殡葬信息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2015- 2020JiuYiYongSheng Technology All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