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始,死为终,方为人生。从古至今,各地的人们对死亡都深怀敬畏之心。丧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文明的兴衰荣辱。不同的丧葬方式,又反映出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的生死观、亲情观和精神信仰。借雄鹰之力飞上极乐世界,荡浪涛之韵汇入一片净土,在生命的坛城上缘起,在古木灵根上入眠……死亡是生命的驿站,哪一班亡灵列车途径最美的风景?
丧葬文化了解多少呢?
我们向川大学子投放了网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参与问卷的159名同学中,大多数同学对土葬、火葬有所了解,而对风葬、天葬、塔葬、树葬、悬棺葬、洞葬等特殊丧葬方式较为陌生。
#1 塔葬
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这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是具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专有的丧葬方式,又称灵塔葬。
塔葬类型
1、将火化骨灰埋葬在砖塔之内。
2、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如头盖骨、肱骨、股骨等,放在“灵塔”的“塔瓶”之内。
3、在“塔瓶”内安放经过药物处理的整尸和死者生前用品。
塔葬是在佛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葬礼,被视为佛教思想和藏族土葬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
灵塔将佛教基本精神的“四界”——地、水、火、风集于一体。将高僧大德的肉身保存于灵塔之内,不仅能够体现佛教教义死后肉体复归“四界”,还能使之在此完成“转世再生”,象征着实现永无尽头的生命轮回,强烈而直观地体现了佛教精神不灭的教义。
#2 崖葬
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遗体的一种葬俗。也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大体上又可分为“悬棺”和“洞葬”两种类型。前者称谓相对统一,后者有崖洞葬、岩洞葬、洞棺葬、棺材洞等名称。
《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因工程艰险,耗资大,在古代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崖葬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称崖洞葬
2、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的称崖墩葬
3、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的称崖窟葬
4、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的称悬棺葬
据碳14测定,现存最早的崖葬古迹是福建武夷山的崖葬船棺,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及至近代,部分壮族、 布依族、 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3 天葬
天葬作为藏族独有的丧葬方式,其在藏族地区的分布可以说是“凡有藏族,皆有天葬”。在整个青藏高原,在藏族文化的腹心地带拉萨及周边各地,天葬则成为他们的首选丧葬方式。天葬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民族中普遍盛行,是一种独特的丧葬仪式。
有关天葬的由来,一种说法认为西藏的土壤几乎全年冰冻,坚硬难掘,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在天葬过程中,对于亲属的死亡,活着的人不会极力挽留,而是要借鹰的翅膀让其上升到天上的灵魂之地。这种葬法既不会消耗现有土地资源,也不会为亲人增加负担。与表高等级的塔葬、火葬以及表低等级的水葬和土葬不同,进行天葬的藏人都会被送达天葬台被秃鹫所吞食。它表现了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向。
在当下,旅游业迅猛发展,人们对天葬有好奇,但有人在观看天葬过程中肆意拍照并进行网络传播,这是对当地文化传统和死者的严重不敬。显然,我们必须尊重不同文化,尊重死者。
#4 树葬
传统树葬
流行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树葬,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葬法是将尸体放置在深山或野外的树上,任其风化。在许多地方,这种葬法是针对夭亡儿童的。完整的树葬仪式包括了延请僧侣、通过“打卦”决定出葬时间、选址、装殓、挂棺等过程。
这种葬法与自然条件有关。大多数森林保持着原始状态,缺少条件进行土葬。这种习俗也与藏传佛教和自然神信仰有关。前者的轮回、“喇”观念使得僧侣参与到树葬的整个流程中,后者使藏民将赖以生存的树视为“神树”。
现代树葬
现代树葬是
殡葬的一种新形式。人们认养绿地,种植树木,将死者的骨灰或骨灰盒埋在树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而与传统土葬相比,现代树葬极大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受到了政府的推崇。2013年2月28日,民政部开始鼓励生态安葬骨灰,推出海葬树葬等或政府买单的政策。
同时,现代树葬符合中国传统的轮回思想,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所以成为了大众接受度较高的新型墓葬。
作为新型丧葬形式,现代树葬既迎合了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叶归根”,又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所以成为了当下发展最快的
殡葬形式。
现代树葬的出现,也反映了唯物主义对大众生死观的影响。
佛家云,人有七苦,生、老、病、死、爱憎会、怨别离、求不得。生命终点与起点的源地,每一班列车都经历了无与伦比的景色。随着时代发展,葬场上的“幽灵”仍在起舞,安抚着逝去的人儿,而人们也逐渐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对于丧葬仪式也有了更多现代化观念。现代化并未轻化死亡的重量,丧葬仪式的庄重性也并未因此减弱,我们将这份记忆存在心底,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故去的那个人,怀念着一段逝去的时光。故人的印迹,在时光中显色。
参考资料:人类学之镜2021,图文来源网络